官方微信
【原创】高工会议|五大专场圆桌对话观点集锦
圆桌对话 文章来源自:高工氢电网
2022-08-22 13:55:51 阅读:16706
摘要在五大专场的圆桌对话环节,多位行业领袖展开了头脑风暴,针对氢电产业发展各环节的系列问题进行精彩激辩。
8月15日-17日,2022(第四届)高工氢电产业峰会在常州武进香格里拉大酒店盛大开幕,本次会议为期2.5天,共计超600位企业领袖及行业精英参与。本次大会由高工氢电、高工产研氢电研究所(GGII)主办,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民政府指导,武进国家高新区、常州西太湖科技产业园承办。


1.jpg
 
此次峰会共设开幕式、氢能、车用燃料电池(上)、车用燃料电池(下)、闭幕式五大专场,在五大专场的圆桌对话环节,多位行业领袖展开了头脑风暴,针对氢电产业发展各环节的系列问题进行精彩激辩,详情如下:


开幕式专场圆桌对话


2.jpg

开幕式专场圆桌对话环节由高工氢电董事长张小飞博士主持,对话嘉宾有雄韬股份副总裁陈宏博士、捷氢科技总经理卢兵兵、清能股份总经理张弛、高成绿能技术总工兼副总经理袁飞、隆深氢能总经理丁彦春、氢璞创能董事/副总经理程亚非、鸿基创能 CEO 邹渝泉博士。
 
在圆桌对话环节,6位企业嘉宾围绕“新周期下的企业发展战略及其逻辑”、“不确定性下对今年行业的预判和预测”等议题展开探讨。他们重要看法有:1)锂电叉车与氢能叉车的PK主要聚焦到安全性、经济性和补能的便捷性上,随着成本的降低和加氢设备的逐渐完善,氢能叉车的优势会凸显出来;2)为了实现2025年电堆500元/kW的目标,,需要从产业规模化、核心部件国产化和技术创新三个层面去努力;3)燃料电池汽车不要一上来就追求过高的续航里程和质保寿命,需要站位为客户负责的高度上循序渐进;4)今年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出货量可能会在3000台到6000台之间。


闭幕式专场圆桌对话


3.jpg
 
闭幕式专场圆桌对话由工氢电董事长张小飞博士主持,对话嘉宾有中国电力/绿氢科技副总经理孙向东、中集氢能科技市场营销部副总监季浩华、氢途科技董事长周鸿波博士、昇辉新能源董事长张毅、杭叉集团副总工程师李元松、华熔科技总经理周志强、氢晨科技总经理易培云博士。
 
在闭幕式圆桌对话环节,7位演讲嘉宾围绕“哪些应用场景是真正的小‘蓝湾’?”、“电堆系统怎样的组合能打动终端用户?”等议题展开探讨。他们的主要看法有:1)电堆功率的提升是技术水平进步的体现,但并不意味着大功率系统适用所有的应用场景;2)燃料电池未来最大的应用场景会落到乘用车上;3)PEM电解水制氢可以与可再生能源相结合,PEM电解槽成本降低之后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丰电金凯威冠名】
氢能专场圆桌对话


4.jpg

氢能专场圆桌对话环节由高工氢电董事长张小飞博士主持,对话嘉宾有丰电金凯威总经理刘杰、中材科技(苏州)研发中心副主任吉增香、和瑞精密技术总监张燕舞、金泉益总经理谢金发、中鼎恒盛创始人/董事长罗克钦、日立信副总经理/技术研究院院长赫树开、蓝博氢能源总经理徐成俊。
 
在圆桌对话环节,7位企业嘉宾围绕“氢气制储运加的瓶颈是什么?”、“核心设备和国产化进程到了什么阶段”等议题展开探讨。他们主要看法有:1)氢能赛道要做主流方向的产品;2)甲醇制氢因其运输便捷,可再生,可持续的特性,未来有较大的应用前景;3)储氢容器不能盲目陷入低价竞争,要先做好安全和质量;4)氢气压缩机国产化替代一直在持续推进中。
 

【昆龙卓盈冠名】
车用燃料电池专场(上)圆桌对话


5.jpg
 
车用燃料电池专场(上)圆桌对话,由高工氢电董事长张小飞博士主持,对话嘉宾有昆龙卓盈总经理邓科、超音速董事长张俊峰、航天华阳新能源装备事业部总经理左博宇、中汽创智商务总监梁凌波、雄韬氢雄高级工程师研发副总监黄易元、江苏兴锻智能副董事长张清林、畔星科技董事/技术总监汪宏斌、利元亨研究院院长杜义贤博士。
 
在圆桌对话环节,8位企业嘉宾围绕“从核心材料到零部件,还有哪些技术亟待升级?”、“能否做到技术、性能和成本的矛盾统一?”等议题展开探讨。他们主要看法有:1)燃料电池制造环节尚未出现颠覆性的技术,目前主要集中在工艺的改进和迭代;2)蚀刻和冲压工艺都有各自的优点,伺服压力机适合大批量的小型极板的制造,蚀刻更适合小批量大型极板的制造;3)氢电行业的客户对于瑕疵检测是零漏判,这是压力也是挑战。
 

【杜科新材冠名】
车用燃料电池专场(下)圆桌对话


6.jpg

车用燃料电池专场(下)圆桌对话由工氢电董事长张小飞博士主持,对话嘉宾有杜科新材总经理郑健保、风氢扬董事长刘军瑞、魔方氢能源董事长华周发博士、海德韦尔总经理顾茸蕾博士、世椿新能源总经理蔡奇志、三一氢能科技梁新星博士、动力源新能源科技董事长葛炳东。
 
在圆桌对话环节,7位演讲嘉宾围绕“氢燃料电池智能制造还是精密制造?”、“追求电堆功率密度还是系统功率密度?等议题展开探讨。他们的主要看法有:1)精密制造是前提,先做好精密制造预留敞口给智能制造升级的空间;2)空压机在短期来看,要更多的关注精密制造;3)精密制造和智能制造没有绝对的先后顺序,精密制造更关注产品本身,智能制造则侧重制造过程;4)系统整体功率提升更为关键,电堆作为系统的一部分,其功率密度提升起重要作用。

7.jpg
2022(第四届)高工氢电产业峰会现场


此文章有价值
手机扫一扫,分享给朋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