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整个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链持续向规模化和商业化的方向突围。在这一年里,政策端,中长期发展规划给氢能产业发展亮了“指路灯;资本端,涌入产业链的资金大增,资本布局涵盖整个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链;产品端,电堆朝300+kW、系统朝200+kW以上跃升,从材料到核心部件均在快速地进行降本增效;项目端,内蒙古、新疆、甘肃等地绿氢项目因为大型能源企业、光伏巨头的入局而数量倍增,电解水制氢装备领域烽烟四起……
高工氢电有幸是产业成长的见证者,也是产业发展变迁的记录者。回顾2022年,高工氢电共发布微信1238篇,累计阅读量达148w+(统计时间截至2022年12月31日),本文揭晓2022年文章阅读TOP10(点击文章标题可阅读全文):
燃料电池电堆行业报价普遍在1300-2000元/kW,还从未跌破千过,雄韬氢瑞A系列石墨板电堆40-80kW型号999元/kW的报价是对自身市场拓展及成本控制的高度自信,也将引领电堆价格步入快速降价通道。
据高工产研氢电研究所(GGII)调研统计,2025年国内电解水制氢设备市场需求量将超过2GW。在此趋势下,部分优势生产商的出货量猛增,正在升级技术、扩张产能,以构筑更深的“护城河。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央企国企、上市公司、氢能公司、社会资本、国外公司瞄准电解水制氢设备市场展开深入布局。
燃料电池电堆企业正在集体向大功率快速迭代升级。今年以来,国鸿氢能、新研氢能、爱德曼、高成绿能等多家公司透露了超过200kW电堆产品的动态。氢晨科技、氢璞创能推出了300kW燃料电池单堆产品。国产电堆向大功率迈进的速度令人惊叹。
2022年上半年国内落地的制氢项目已有18个,同比增长明显。其中,化工副产氢项目9个,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9个,在数量上基本持平。涉及的企业包括美锦能源、宣东能源、鹏飞集团、空气产品、金能科技、凯添燃气、宝氢科技、华达通、深圳能源集团、申能集团、包头钢铁、阳光电源等。
氢燃料发动机结构与现有内燃机相似,车企和内燃机企业可以发挥在内燃机方面的技术优势,甚至保留整条内燃机产业链条,可以轻松地将氢内燃机装配到现有车辆系统中,大多数零部件和软件可以保持不变。因此,氢内燃机的研发推进,对主机厂具备极大的吸引力。
“示范期,由政府主导的氢车示范项目更强调产业链的自主化,不少客户明确规定要用国产膜,这种情况下,会加快国产质子交换膜的商用进程。一家电堆企业高层表示,从整个行业来看,政策已经为质子交换膜的国产化打开一道口子,国内的质子交换膜企业应当抓住这一波机遇,快速缩短与进口品牌的差距。
长期以来,由于SOFC没有来自政策的具体规划与激励、应用前景不明朗、本身技术含量比较高,过去20年的时间都处于萌芽状态,技术研发基本停留在科研院所的实验室内,从企业到资本基本也都处于观望状态。近几年,随着国家能源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国内陆续出现SOFC示范应用案例,SOFC市场似乎显现“活络的迹象。
氢燃料电池叉车具有综合使用成本低、能实现高强度连续作业、符合环保政策等优点。在国家双碳目标下,基于其保有量庞大、替换空间广阔,被认为有望成为氢能应用的下一个“引爆点。现阶段氢璞创能、国鸿氢能、氢晨科技、航天氢能、天能氢能源、清能股份、明天氢能等燃料电池企业均正展开在该领域的布局。
根据协议内容,巴拉德在上海嘉定的膜电极项目预计2025年投产。达产之后,巴拉德嘉定工厂膜电极年产量可达1300万片。巴拉德在中国投建膜电极工厂能否创造像特斯拉一样的辉煌不好说,但在膜电极领域的资深从业者看来,是一件利大于弊的好事。
为抢占市场先机,包括考克利尔竞立、隆基氢能、康明斯恩泽、国富氢能、阳光电源、中电丰业、希倍优氢能等企业在内的国内电解水制氢设备企业纷纷抓紧扩充产能。从产能规模来看,当前它们正在500MW、1GW、1.5GW、2.5GW等产能目标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