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氢能(指氢能的制、储、运、加产业链)发展热度上升,各地区氢能项目接连落地,以燃料电池材料、电堆、BOP零部件、产测装备为代表的产业链企业已经在氢能上游展开布局,上游市场更广阔的应用空间被广泛看好。
其中,以东德实业、海德韦尔、动力源新能源等为代表的燃料电池BOP企业正积极开拓上游氢能的发展机遇。这些企业主要发力上游氢能领域的哪些环节?布局背后的逻辑是?
燃料电池BOP企业在氢能上游的布局案例
从企业入局的路径看,燃料电池BOP企业在上游的布局涉及制氢、储运、加注等多个环节:
如海德韦尔,其专门从事汽车用氢燃料电池空压机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已经开发出4个系列11个平台的空压机产品,以及膨胀机路线的可变涡轮单级压缩空压机VSEC、可变涡轮多级压缩空压机T-Booster系列两大系列产品。
今年2月,海德韦尔宣布与中太技术、苏州宝骅等达成合作,将成立合资公司正式进入储能领域,研发氢液化装备——氢透平膨胀机,有望在年中推出其首台氢透平膨胀机样机。
如东德实业,公司主要专注于燃料电池核心部件(氢气循环系统、空气压缩机等)、氢能装备(加氢站压缩机、加氢充装压缩机等)研发、生产、销售及氢能产业的工程服务。
去年11月,东德实业重磅推出了其工作压力35MPa,输出流量1500 Nm³ /h的DZ35-1500氢气充装隔膜压缩机组,助力制氢端到运输端的氢气运输降本。同时,为迎合市场需求,东德实业还联合业内储氢瓶相关企业共同研发出配套的长管拖车储气瓶组,推进配套产品的联动发展。
如动力源新能源,专注于燃料电池辅机(BOP)系统电源、电控产品解决方案,所推出的燃料电池DC/DC变换器、高速电机控制器深受客户青睐。基于多元化探索,动力源新能源在氢能上游的碱水制氢、PEM制氢、SOEC等领域也已经展开布局,并已经向国内外龙头客户提供产品及深入合作。
一些燃料电池BOP企业也已经在联合合作伙伴在电解槽极板材料及电解水系统方面展开尝试。由于国内以PEM制氢为代表的制氢路线尚处于起步状态,企业之间的起跑线差距并不悬殊,在工业制造及系统部件领域积累的经验让BOP企业具备在制氢领域发展的可能性。
拓疆背后的逻辑
燃料电池BOP企业在氢能上游的开拓多样化,主要源于产品工艺原理相似性、企业背景资源以及产业链伙伴的合作互补。
工艺原理相似性是产品线扩张的根本。“由于BOP领域都是单一的、特定的技术产品,所以需要遵循本身的技术特点去做延申。由于我们在涡轮机械方面积累较深,无论是燃料电池空压机还是液化储氢的氢透平膨胀机,都会应用到核心的无油润滑轴承、空气动力学、转子动力学的技术积累,所以这样的拓展是可以发挥我们原有特长的选择。 海德韦尔董事长顾茸蕾博士表示。
“我们选择切入的产品也是考虑到能够与现有的制造工艺、加工设备、包括技术测试相似。另一家BOP企业高层也指出。
依托企业背景资源拓展产品线方面,以东德实业为例,东德实业是冰轮集团旗下冰轮海卓氢能技术研究院的孵化公司,而冰轮集团是一家有66年发展历史的多元化、国际化的综合性装备工业企业,其与中科院联合开发的新一代氦气压缩机曾代表中国世界制冷技术的巅峰。
母公司在压缩机领域深厚的技术积累造就了东德实业在氢气压缩机领域的发展底气,目前东德实业已经实现排气压力22-35MPa,输出流量200-1500Nm³ /h的氢气隔膜式充装压缩机,以及45MPa、90MPa加氢站隔膜压缩机的上游产品矩阵。
再看产业链伙伴的合作互补方面,企业产品线拓宽的重大决定往往要具备合适的契机及产业链需求的传导,尤其在产品研发初期,企业之间协同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更容易产生聚合效应,增加新产品线的成功把握。
整体看来,燃料电池BOP企业向上游的探索已经开始,上游市场更广阔的空间和多元化的选择对BOP企业来说,是机遇,也是不小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