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氢能标准太落后?
氢能标准
文章来源自:高工氢电网
2023-05-24 13:47:04
阅读:6117
摘要标准承载着拨开行业混沌的使命。
对于氢能这种技术产品驱动的产业,标准体系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在调研交流中,“标准缺失常常是产业链人士反馈的关键发展瓶颈之一。今年两会上,多位代表也就氢能发展发声,呼吁顶层设计与监管的落地成为 “众望所归。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质量部部长、全国燃料电池及液流电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王刚近日在采访中指出,截至今年3月,我国已发布氢能领域的国家标准222项、行业标准94项、地方标准21项、团体标准214多项,主要涉及基础通用、氢安全、制备、储存、运输、加注、应用等板块的技术要求和检验检测规范等。从标准制定层级来看,我国的氢能标准呈现“哑铃型结构,国家标准和团体标准是氢能标准的构成主力,团体标准量已超过国家标准,反映出我国氢能行业正处于国家引导的示范发展现状。对比氢能发展较为先行的国家,我国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的比例还存在倒挂现象。以美国为例,美国行业标准数量远高于国家标准,比例接近 4∶1,行业标准由对氢能技术动态最为敏感的产业联盟和学术机构组成,行业标准具备更贴近产业发展实况和技术现状等特点。从分布领域来看,根据全国氢能标委会(SAC/TC 309)在2020年构建的氢能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氢能标准划分为基础与通用、氢安全、氢制备、氢储存、氢输运、氢加注、氢能应用等七个子体系。我国的氢能技术标准在氢安全、氢工程建设等类别较多,但在氢能领域标准在氢输运、氢加注、关键零部件、应用等技术发展尚不完善的方面仍有缺失或不足,尚需完善。从标准发布时间来看,业内人士也指出,在已发布的国家标准中,大部分标准发布年代距今已久,发布时间超过五年的标准占比达70%以上,与之对立的是,我国的氢能产业技术和产品呈现快速迭代发展趋势,现行标准难以适应产业现状需求。具体到标准内容,我国现行标准在细化指标上广泛存在滞后或缺失现象。以Ⅳ型储氢瓶为例,2018年前的标准是国标,目前主要采用2020年发布的《车用压缩氢气塑料内胆碳纤维全缠绕气瓶》(T/CATSI 02 007-2020)团体标准,该标准中规定了公称工作压力不超过70MPa、公称容积不大于450L等,但市场上的先进技术产品实际压强已经达到70MPa,应用仍以35MP为主,产品无法在实践中得到反馈验证。整体来看,我国的氢能标准体系对比国外有着明显差距,广泛存着不贴合产业发展实际等现象。但值得高兴的是,在产业链上下的呼吁和努力下,顶层涉及已经注意到相关问题,正着力以顶层设计之手,拨开行业发展的混沌。4月21日,国家标准委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印发《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下称“《指南》)的通知,其中指出:氢能领域重点完善全产业链技术标准,加快制修订氢燃料品质和氢能检测等基础通用标准,氢和氢气系统安全、风险评估标准,氢密封、临氢材料、氢气泄漏检测和防爆抑爆、氢气安全泄放标准,供氢母站、油气氢电综合能源站安全等氢能安全标准,电解水制氢系统及其关键零部件标准,炼厂氢制备及检测标准,氢液化装备与液氢储存容器、高压气态氢运输、纯氢/掺氢管道等氢储输标准,加氢站系统及其关键技术和设备标准,燃料电池、冶金等领域氢能应用技术标准。《指南》从我国薄弱缺失的标准环节入手,将在标准分布上查漏补缺,相信最新推进落地的标准也将在内容上更加贴近产业发展实际。另一方面,我国相关产业联盟、龙头企业也正依托国内标准现状,推进动标准体系建立健全,走出标准化主管机构、产业联盟、科研机构、龙头企业等联合推进细分领域标准制定的中国模式。如中材科技参与GB/T 9251-2022 《气瓶水压试验方法》、GB/T 15385-2022《气瓶水压爆破试验方法》、GB/T 24160-2022《车用压缩天然气钢质内胆环向缠绕气瓶》等国家标准;国富氢能、海德利森参与GB/T40045-2021《氢能汽车用燃料液氢》、GB/T40060-2021《液氢贮存和运输技术要求》、GB/T40061-2021《液氢生产系统技术规范》等。行业发展不可一蹴而就,标准也同样如此,在产业链上下的通力合作下,氢能标准建设“拨云见日的时刻正加速到来。